雜文・音樂廳是否造就了樂團的樣貌?
- Bob Haoyu Wang
- 9月2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以前總是覺得台灣的職業交響樂團其實演出水準很好了,直到今年六月在荷蘭聽了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才知道世界級的樂團哪裡不同:
對我來說最大的差別,是台灣的職業樂團聽起來像是由多個「大塊」零件組成的大型機器,每個聲部先自己合在一起,再由指揮與各聲部首席把彼此連接;而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則像是許多細小零件組成的精密機械,又或是每個結彼此相連的網,牽一髮動全身。
我原本認為這大概就是職業樂團與天團的能力差距,直到剛才和朋友聊天時突然想到:會不會音樂廳是造成這個差距的關鍵角色?
「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聽到的聲音不能相信。」這是多年來許多音樂界的前輩耳提面命告訴我的事。
國家音樂廳很大,殘響也非常長。大編制的樂團在演奏時,團員除了自己旁邊的人以外,很難能聽清楚遠一點的聲部在發生什麼事。聽到其他聲部時,其實都已經晚了,所以台上能相信的只有視覺(指揮與聲部首席的cue點)。
相較之下,荷蘭的皇家大會堂儘管座位數與國家音樂廳相仿,但是音樂廳卻小非常多,殘響的感受也較短,以大編制樂團而言,這絕對更利於合奏。樂團長期在這樣的音樂廳團練與演出,所培養出來的聽覺與合奏能力必定不同於國家音樂廳,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上述的差別:彼此連動的精密機械,與大部件組成的機器。
相較於國家音樂廳,高雄的衛武營音樂廳對我來說在聲響上更接近荷蘭皇家大會堂:衛武營音樂廳有適當的大小與殘響,前幾個月在衛武營聆聽高市交時我十分驚艷,那種合奏的感覺和我在國家音樂廳聽到的完全不同!相信衛武營音樂廳的存在絕對相當有利於南部音樂水準的提升!
硬要來小小結論一下:
國家音樂廳的富麗堂皇與象徵意義,讓全台灣的樂團都趨之若鶩、搶著國家音樂廳的檔期(包括我自己待的樂團也是)。但是我個人認為,在聲響上國家音樂廳只是一個「合格」的大型音樂廳(觀眾席有些位置的聲響甚至會讓人不想再走進音樂廳)。
比起花費大量經費的「大廟朝聖」,不管對於職業樂團還是業餘樂團,找到一個能對樂團有長期助益的演出場地或許才更是我們該在乎的事。
寫為2023年9月18日。

留言